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山寨旅游景点闹剧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山寨旅游景点闹剧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在中国,一提到电影导演,人们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冯小刚的名字,冯小刚的家喻户晓除了他所创作的电影一直占据中国影坛的首要位置之外,还因为他用其敏锐的嗅觉创造出属于中国的特色电影,虽然说这仅仅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前途非常明亮。从1997年的《甲方乙方》开始,冯小刚以其别具特色的“冯氏特色”的贺岁片虏获了观众们的心,从那时候开始,逐渐建立起观众心目中的品牌形象。
一、冯氏贺岁片的诞生:中国式喜剧
“贺岁片”即转为贺岁而拍的电影,在中国,早期因为受到欧美文化的影响,在经济较为发达与市民文化较为通明的香港诞生了港式“贺岁片”,其主要以搞笑轻松为主。1995年,成龙主演的《红番区》作为第一部被引进中国内地的“贺岁片”,取得了高达8000万的票房,这深深影响了内地的影视界。而《甲方乙方》是冯小刚的第一部中国内地贺岁片。
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贺岁电影,在《甲方乙方》中冯小刚担任着三种角色――编导演。《甲方乙方》除了打开了中国大陆电影市场的贺岁档之外,还为冯小刚电影在中国电影的主导地位奠定基础。
正因为有了《万事如意》(中国首部贺岁剧)的铺垫,才会让中国电影市场创造了贺岁档期的条件,因此,冯小刚毫无意外地担当起中国第一部贺岁电影的创作责任。根据“每一个梦的消费者都要有所体会,应该是积极,充满诚意,并非消极的”这一初衷,并结合贺岁片的特点与冯小刚个人特色,最终决定改编王朔的《你不是一个俗人》这一短篇小说。
最终,《甲方乙方》获得了可喜的成绩,成为代表中国内地影坛的首部贺岁喜剧片,其将英雄梦、将军梦、爱情梦、受气梦、明星的普通人梦、吃苦梦、房子梦等一系列结合起来,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电影架构,在某种程度上电影的内容满足了老百姓的心理需求,并且喜剧的主体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充分得到了观众的肯定,获得了3000多万的票房成绩,为中国本土电影带来了曙光,同时为冯小刚带来了人生的转折,并从真正意义上开始其电影导演的道路。自此以后,中国电影市场多出了“贺岁档”,为中国电影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也成为了今后百花齐放的一档期。
随后的1998年末与1999年末,冯小刚继续延续一如既往的喜剧风格创作了《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分别收获了骄人的票房成绩。
二、冯小刚电影的初次转型:另类的电影创作风格
冯小刚并没有沉溺在连续三年成功的贺岁片的喜悦中沾沾自喜,或许是怕观众的审美疲劳,又或许是冯小刚的审美疲劳,不过更重要的是冯小刚的艺术情结。2002年,冯小刚凭借《大腕》重新回到贺岁片市场,作为中国贺岁片的创始人,观众对冯小刚的认可度明显高于其他导演,而作为冯小刚贺岁片的“新产品”《大腕》自然受到广大观众的期待。《大腕》对于冯小刚电影创作风格而言,又是一个极具里程碑的变化意义。但当阔别一年的冯小刚贺岁电影重新与观众见面的时候,很多观众却觉得有些“变味”,《大腕》在剧情的设置中也利用了后现代化的游戏手段,即让观众明知可能发生但又不敢假设的事件发生,从而让观众逆推后面的剧情究竟怎样,而逆推的终点恰好就是现实,不过冯小刚并没有要改变现实,而是戏弄现实,表现出其典型的后现代性特点。
这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大腕》虽然沿袭了冯导一如既往的黑色幽默,但从《大腕》中的后现代化的国际制作路线与游戏剧情可看出冯小刚贺岁片风格的初次转型。
三、冯小刚电影的再次转型:以《夜宴》与《集结号》为例
随着李安的《卧虎藏龙》在国际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内地许多大牌的导演纷纷照葫芦画瓢,对市场有着敏锐嗅觉的冯小刚也已如此。但是中国大片的开场命运并不被人们所接受,《夜宴》也难逃这种命运,就好像王一川所说:“《夜宴》等大片仅仅停留在‘感目’的层次,远远不能到达‘畅神’与‘会心’的境界。”这么说《夜宴》失败了吗?或许从票房看,并非如此,但我们有理由认为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冯小刚的一次不成功的“华丽转身”。《夜宴》舍弃了冯导以前的贺岁电影的艺术特色,好比幽默滑稽的传统喜剧形态、小品式的故事编造、大喜小悲的通俗样式,但最讽刺的是《夜宴》本属复仇故事,但在剧中频频出现“看你眼中的痛苦,我心都碎成渣”、“表演是我的特长,一剑舞功四方”等古今贯通、中西杂糅的对白,引人发笑。连观众也在感慨“我们需要冯小刚的导演,而不是一位思想家”。虽然说《夜宴》并没有得到观众的认可,但毕竟是冯小刚的一次突破和跨出本土的尝试。
2007年《集结号》的公映,让观众们眼前一亮。一直以拍商业片的冯小刚此次却以“官家”的身份在《新闻联播》中隆重地进行推介,这在中国电影上是史无前例的,其中也说明了《集结号》获得了官方的认可。《集结号》在播出后获得了相当高的评价,《集结号》在某种意义上说不是一部纯粹的战争影片,但是因为战争故事与场面贯穿整个影片,把其归纳为军事题材类的电影是完全符合的。《集结号》的成功之处在于走出了中国传统战争片对于伟人、英雄的过分赞颂,其主要是以“每一个平凡的牺牲都是伟大”这一思想主体出发,深刻地反映出导演对于战争与人性的深思;在审美意义上把个体主人公的主体价值与内心生活充分展现于观众面前,不同于以往的中国战争片,大多仅仅构造一组群像,群体经常将个体遮蔽了,个体角色往往代表着某个时代的精神,或者是单纯地将其当作是时代精神的传声筒,而《集结号》塑造的是无比鲜活生动的个体,最大程度还原战争片的原貌;《集结号》创造了没有明星演员而获得高票房的传奇。现在的大片都是依靠演员支撑票房,无论这位明星是否真正符合角色,只要其人气与市场覆盖率高就无关紧要。但《集结号》中除了任泉、王宝强、张涵予、邓超等几个稍有名气的演员之外,其余都是本色出演,但是《集结号》最后却收获了2.6亿票房的成绩,远远超过了冯小刚以前所有电影的总和,由此可见,明星的参与并不是决定电影票房的决定性因素。从某种程度上说,《集结号》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极具里程碑的作品,它所包含的影响,所带来的示范性,远远超出了这部影片本身的内涵。
冯小刚从《集结号》中找回昔日的自信。不过冯导也因此而感到身心疲倦,所以在电影杀青的时候,冯导发出“再也不弄这样的电影”的感慨,但不管从哪一个角度出发,我们都希望能够看到冯小刚能够继续带给我们惊喜。
在今天的中国谈到导演,大家总会想起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与前两位获过国际奖项无数的第五代导演先驱者来说,冯小刚的个人奖项可以说是少之又少,因为他的身份是定位于一个具有巨大的票房号召力的以民众口碑建立的导演。冯小刚一直以普通观众的口碑建立起自己的电影风格,同样也是唯一一直在拍商业片的导演。作为一个纯粹的商业导演,他的艺术成就可能的确比不上张艺谋陈凯歌这些从专业电影学院毕业的专业导演,但是这不能否认他的电影深处的小人物的大智慧,至少这些人打动了中国观众,让他们心甘情愿的走进电影院。
冯小刚1958年8月18日出生于北京的普通家庭,因父母离异和母亲姐姐生活在一起。冯小刚的母亲是个有着坚强生活精神的好妈妈,在冯小刚的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你》里曾经有过这样的描述:冯妈妈四十多岁时就开始与病魔做斗争,五十多岁起身患重病瘫痪在床,尽管冯妈妈的身体很不好,但是她始终以坚强的精神鼓舞着儿子冯小刚,她曾经在病痛中对冯小刚说;儿子,你将来会顺顺利利的,因为所有的苦难都让妈妈一人尝尽了,只要你有了出息,妈妈的罪就没有白受!应该说冯小刚的生活经历对他以后的创作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自幼喜爱美术、文学。高中毕业后首先投身了军营生活,在北京相关装甲部队从事基本宣传工作,涉足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社会生活。并通过刻苦努力,很快正式踏进北京军区文化单位,随后作为部队文职人员获得提干而具备美术职称和部队军级。1984年参军转业到地方后,经过思考和选择进入北京城市建设开发总公司担任工会文体干事,从事文化宣传工作。1985年,调入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成为美工师,他先后在《大林莽》、《凯旋在子夜》、《便衣警察》、《好男好女》等电视剧中担任美术设计。当时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仅有几年的基础,但是其中朝气蓬勃的业务人员成分,以及思想意识相对开放的文化氛围,使得没有科班学历的冯小刚,通过在这里的学习与工作生活,奠定了后来拼搏腾飞的坚实基础。还曾担任小品等舞台剧的编剧,导演。《遭遇激情》是他与郑晓龙联合编导的第一部作品,后被夏刚拍成电影,影片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等四项提名,他与王朔、马未都联合编剧的电视系列剧《编辑部的故事》使他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1992年,他再次与郑晓龙合作写了电影剧本《大撒把》,搬上银幕后,又获第十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编剧等五项提名。1994年,他又干起导演,处女作是《永失我爱》,这也是一部城市题材的影片,冯小刚还兼做美工。1997年,冯小刚他推出电视剧《月亮背面》。
下面来分析一下冯小刚贺岁喜剧的创作特色:
(1)平民策略和都市小人物的欲望表达
这些喜剧带着特有的冯氏幽默和调侃讲述了一个个小人物的故事。冯小刚不同于香港喜剧演员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他是扎根于中国大陆的导演,出生在北京市一个普通的市民家庭,自幼喜欢文学和美术,20岁进入北京文工团,再后来到电视台做美工,他的生活给了他创造力,所以很多时候他都参与了剧本的编写。他的早期喜剧影片中的故事人物多是一个普通的市民,没有固定的工作,甲方乙方的姚远,不见不散里的刘元,大腕里的尤优和没完没了里的韩冬。姚远是一个帮别人实现梦想的好梦一日游公司的员工,说员工已经很正式,其实就是四人组的一员。刘元是一个在美国混日子的移民中国人,尤优则是一个彻底的下岗工人,在电影开篇就表明了他的身份。韩东是一个跑运输的司机。这些可以说都不是上层人物,但这是这些人物的现实与荒诞中的游离感吸引了观众,毕竟当下的生活才是最接近我们的。除去《夜宴》,后来的几部电影他的镜头仍然是对准了特殊身份的小人物,《手机》中的严守一是《有一说一》的节目主持人,还有了婚外恋。《天下无贼》的王薄王丽则是小贼,因为被傻根儿感动走上保护他的路程,同时又启动了人性的回归之路。甚至《集结号》里的谷子地也只是战场上一个曾经被遗忘的九连连长。《非诚勿扰》里的秦奋则是靠着一些不靠谱的发明而致富的学无所成的海归。中国人之所以喜欢这些小人物,不仅是他们身上的喜剧性和俏皮话,还因为他们具有平民性,冯小刚最初的电影起家也是小成本获得大票房,演员也是找葛优这种没有一般人定义的男主角气质的,虽然外表上输了底子,但是都是不输才气的,个个有着小人物英雄梦的豪情,也就是讲义气。这些小人物在影片最初通常以让人物在影片最初通常以让人鄙视的姿态出现,包括王博薄王丽他们是小偷,秦奋则完全是靠着嘴皮子耍赖卖了他的分歧终端机,但是他们以后的行为可以用我很丑但是我很温柔来概括。像王薄夫妇要还原傻根一个天下无贼的梦想,这些不像是一个有着多年偷盗经验的小偷会去做的。秦奋选择已经坐在轮椅上的梁笑笑,刘小云回到中国找韩冬和他一起照顾成为植物人的姐姐看上去也很幸福浪漫。所以冯小刚所传达的并不是一般电影中才子配佳人的典范模式,传达出只要一个人实诚,就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对生存、生命的反思
(2)假定式的游戏情节
应该说冯小刚的贺岁系列电影继承了王朔小说中的游戏反讽等特色,进而把“游戏”扩大到了贺岁片中。他把对生活的调侃对人生的戏虐和对主流文化的揶揄推向了极致。他的几部贺岁片无论情节还是语言,游戏化的语言都贯穿于创作的始终。冯小刚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建构了一个成人游戏的童话故事。如在情节层面上《甲方乙方》是一个角色扮演的游戏,不见不散是一个追逐的游戏《没完没了》是一个关于智力的游戏,手机则是一个关于谎言的故事。
(3)沉重却不失深刻的主题
不难发现他的作品的主题都是沉重而深刻的,无论是《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对人性的反思和人的卑微尊严的关怀,还是大腕手机对现在传媒暴力的警惕都是十分深刻的。在贺岁片戏剧形式的包装之下冯小刚所追求的对当下都市人的生存状态的描述,正是冯小刚的贺岁片没有流于纯粹的搞笑和无聊闹剧的原因。同时有紧贴时代的主题和节奏,这就好比是畅销书一样,在当下时代特别能引起共鸣。像《不见不散》里的李清一直梦想在美国这个淘金的土地上发挥自己再国内所学的本领并且赚得大钱,这正是90年代末许多中国人梦想,冯小刚的摄像机也让很多出国未果中国人从刘元的车房中感受到了洛杉矶,李清在美国由于不会讲英语遭遇警察的尴尬,生活中并不缺少这样的事例。《大腕》中导演泰勒葬礼广告拍卖的那一段,放在今天其实更加深刻,我们的电视广告已经泛滥,甚至春晚都有广告植入,而尤优对泰勒遗体的处理更是令人咂舌,一些盗版侵权山寨放在现在都是一个普遍的话题这让观众会心一笑的同时更多的是反思。《手机》中严守一表演接听婚外恋对象手机的那一段更是神来之笔一般,手机也成为当下的一个谎言连接器。《非诚勿扰》中秦奋相亲也反映了中国一个剩男剩女的问题,这个拼接式的故事模式从每一个相亲对象都可以看出一些社会问题。比如他的第一个相亲对象是一个同性恋,后来有爱上有妇之夫,有的是未婚先孕的,这些人物一个个出场来造就的效果其实非常具有生活质感,以及中国当今社会暴露的一些问题,风冯氏调侃最终放在这些有代表性的普通人中。观众在看这些影片的时候,看到的不仅是秦奋,韩冬他们的故事,其实就是身边的你我他。人们在电影中找到了归属感,当冯小刚把故事以现实手法呈现出来的时候,他或许只是想折射当代人在生活中的影子。以一种让人觉得是荒诞虚构的手法来表现令人捧腹的场面。或许是他在规避现实,但也许正如他所说的“成全了别人陶冶了自己”冯小刚的电影有时候的确没有像第五代导演那样来叙述一个故事反映一个主题,有时候他的电影很商业化,但是人物的话语中透露出的精炼观点本质上也来自于这个世界的主旋律。《甲方乙方》中“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幸福的,没有房子的婚姻更是不幸福的”。《不见不散》中刘元教训李清时说“今天大踏步的后退,就是为了明天大踏步的前进”。这些话放在今天也是很有这里的。过多的细小谩骂其实掩饰的是一种本质的悲剧,这种悲剧不是个人的而是一种无可避免的无奈,最后只能付之一笑。
(4)京味儿语言
冯小刚的喜剧电影不像早期的欧美喜剧用夸张的肢体语言来展现特有的喜感,而是用一种通俗易懂的又值得品味的语言来叙述,叙述主人公往往是一本正经的表出,有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感觉。《不见不散》中刘元装瞎是用诗一般的朗诵流露出深深的无奈和伤感,可是这一切却随着被揭穿后的一句:“我又看见了,这是爱情的力量”在强烈的对比中突出了庄谐相生的幽默。而“同志,我们今天大踏步地后退,就是为了明天大踏步地前进”、“首长好,为人民服务”更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善意而温和的揶揄。《甲方乙方》中川菜厨子“守口如瓶”的“打死我也不说”彻底消解了英雄的崇高含义。
他的电影语言都是带有京味儿的特别能侃的本事。中国观众对于接受哲学思考有些难度,但是对于这些世俗化的语言中国老百姓很喜欢,甚至成了日常语。冯小刚的电影很多台词看似胡诌,但就是让很多观众印象深刻并且一度流行,像“做人要厚道”“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二十一世纪最缺的事什么?人才。”
冯小刚一直都是争议比较大的导演,对于他的电影好坏的评价都有,但是对于我来说,一部《芳华》让我对冯导的好印象提高了不少。影片的简介大概是这样的:上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军队文工团,一群正值芳华的青春少年,经历着成长中的爱情萌发与充斥变数的人生命运。
影片以萧穗子独白的形式,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主人公刘峰和何小萍,他们俩悲催的命运。
不被善良对待的人才最懂得善良是什么吧。
一部影片催人泪下几次是不容易的,感慨“岁月流逝,芳华永存”。
美学层次
美学层次,我的理解是画面,视听语言和故事。影片的开头给了我最大的吸引力,养眼又复古,简单又清晰,且有怀旧感。
美学
可能是笔者比较偏爱文艺的原因,从第一个镜头就被吸引住了,这是一部用心的电影,是给我们00后一个视觉美学的冲击,这是笔者动心的一个点。视觉足够冲击,美学足够有层次。 笔者所认为画面感是一部电影的重中之重,有很多电影出现很多“尿点”的原因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是因为其画面感太差,不足以吸引观众的眼球。
《芳华》这画面感极强的影片,不止是吸引人的眼球,笔者还通过画面蕴含的故事,也就是说很多的图片都是有故事的,靠自己去理解,靠自己去体会,靠自己去懂得!这是《芳华》中所呈现的画面给我带来的神秘以及新鲜感。
层次
再谈及整部电影的视听语言,影片从第一人称的口吻,也就是萧穗子的回忆展开,何小萍是女主角,刘峰是男主角。但这两个人都很不容易,波折跌宕的坎坷伴随了他们一生。萧穗子角色的声音一出来,代入感极强,我马上就进入了影片所展示出来的世界,这也是冯导这部《芳华》的魔力所在,这样的时代就是需要有一个娓娓道来的声音在你的耳边和你说,和你介绍他们的时代,让你去代入他们,去感知他们,去懂得他们。这个技巧的运用,笔者以为是画龙点睛之笔。
美学
笔者认为美学层次的第三部分,就是故事应有的精彩性,戏剧性。男主人公刘峰和何小萍两个人的命运几乎都是类似的悲惨。刘峰“先起后落”,何小萍是“先落后微起”,而最后两个人就这样老去。主人公刘峰在影片开始一直都是“活雷锋”的形象,猪跑了他去找猪,战友结婚了帮他做沙发,文工团里大大小小的事都是他在做,他在帮忙,活成了“活雷锋”的样子,但是命运却不善待这样善良的人儿,在他“起”的时候给了他狠狠的一击,留下了一个玷污林丁丁的臭名,在“强硬逼迫”下被分配到战争前线,到了战场的刘峰依旧服从命令,奉献自己,一次次的认真作战,他在意外中失去了右臂,实则可怜。
层次
女主人公何小萍,从一开始到达文工团就是一个笑话的存在,因为偷偷拿了室友的军装去拍照被嫌弃,跳舞流汗比较多被嫌弃,假胸事件被嫌弃等等,我清楚记得何小萍委屈的镜头,加上“何小萍就这样进入我们的集体,她以为脱离了那个把她当成累赘,鄙视她的家庭,就可以受到尊重,她不知道,从她走进这个集体的那一天起,她就成为了这个集体的一个笑话”的旁白,那一刻的心揪了起来,心疼至极。天真的人总没有被善待。
美学
最后故事情节到了墓地的相遇,火车站的离别,故事心酸程度可想而知,何小萍得到了刘峰的一个拥抱,多么温暖,多么可怜,最后伤的透彻的两个人只能这样的互相安慰!主人公的故事情节清晰且串接在一起,如果配角也有一定的连串性,相信应该会更好吧。
人性主题
《芳华》整部电影给我的人性印象最突出的主题就是主角所演绎出来的,刘峰和何小萍都一样,善良的人总是不容易被善待。
人性
在被误会之前,刘峰对谁都特别好,做什么都尽自己所有的力量,谁都觉得理所当然,这是他“活雷锋”好人的悲哀。所有你付出的东西,不一定会得到回报,甚至有可能还被反咬一口,本来生活充满了希望,也只剩下一个世态炎凉了。刘峰被误会的这些事这让何小萍寒了心,还有自己一切的委屈无处可解脱。在文工团这个集体中,只有刘峰不嫌弃她,正好都是善良的人儿没有被善待,两人显得格外的惺惺相惜。
主题
在西南的战地医院里,何小萍见到了所有生死甚至血肉横飞,她坚持在战争的最前线。她在一次轰炸中疯了,同时也获得了英雄勋章。在那样一个时代,我们分析何小萍和刘峰这两个人,他们并不是什么坏人,他们只是活错了时代,我们也看到了人性,善良不被善待,邪恶的人总是害人。命运如此坎坷,给他们两挖了一个不得不跳且极度深的坑。
一个勇于坚持自我,一个无私奉献自己。
在那个年代,他们并没有很好的生存下来,但是他们一直在坚持做自己!
人性
这里的人性,我们看到了主人公刘峰和何小萍所有的好,看到了旁边的人所有的肮脏,这样子,他们的人性被这样子赤裸裸的放大,我们也就看的更加的清楚。
就像我们这个时代,也许你太过于优秀,你也会被排挤,人家会认为你鹤立鸡群,以至于这样不好的风气形成。
主题
他们两好到过分,但是在那样一个时代,他们没办法发声,但是又有多少的那个年代这样的“好人”,他们也发不了声,也很难有人理解他们,这就是人性。
社会意义
《芳华》中有一句我难以忘怀的台词,“谁也没有设想过,我们这支队伍里没有了刘峰,会是怎么样。他为我们做了那么多,我们都习以为常,我们都觉得,他做好事是理所当然的,对正在变化的时代、社会和我们,他好像一点察觉也没有。 ”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悲催,那个时代下“好人”的报应。在萧穗子的独白声中,故事悄然落下了帷幕。
社会
“每次大家聚会,别人都是一脸沧桑抱怨着生活,而刘峰和何小萍,却显得平静温和,看起来比别人更幸福。”影片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在最后就这样缓缓展开。我们这个社会,不要再认为别人的好是理所当然的,谁会对你毫无保留的付出,且毫无目的呢,那个时代也好,这个时代也好,我们都要保留那颗还有一点善意的心,去对待自己,对待别人,对待社会。 “不由暗自感叹,一代人的芳华已逝,面目全非。虽然他们谈笑如故,但是不难看出岁月对每个人的改变和难掩的失落,倒是刘峰和小萍,显得更知足。话虽不多,却待人温和,原谅我们不想让你们看到我们老去的样子,就让荧幕留住我们芬芳的年华吧。”
意义
青山仍固在,芳华难永存。珍惜自己的芳华,好好对待这个世界,拥抱这个社会,融入这个时代,爱自己,爱别人,爱社会。
社会并没有你想的那么好,也没有你想的那么差,望我们永远保持善待且不被伤害。
一部冯小刚的电影,这是我第一次写影评,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部片子,林林总总,诸多方面都是我喜爱的,我们这个社会本就很残酷,明眼人也好,糊涂人也罢,做好人记得爱自己,虽有不足,改进便是。
岁月流逝,芳华难存。
珍惜,懂得!
结语
一个始终不被人善待的人
最能识得善良
电影中的特色:
特点一:丑陋. 冯小刚的电影基本讲述的都是男人的故事。可能由于他自己长得有点寒碜,轮到他挑选男演员,给人的观感都有点 ...
特点二:善良. 如果说丑和贫嘴都是冯小刚电影中的男演员给人的表面形象,那看过电影后,就会发觉那些人物心地都很善良。
特点三:黑色幽默。冯小刚生活的年代正是在文革影响深远的年代,自嘲式的台词,映射社会的情节,以其独特的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相互来,既俗又有点高雅,观众看了觉得好玩,又从中获得启发。
电影风格:
冯小刚属于中国第一代导演,既有共性又有我以上说的个性。
第一代导演活动的时间大体上是在世纪初到20年代末。这段时间涌现的导演总计约一百人左右,其中以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为代表,活动的时间大体是在本世纪初到二十年代。“第一代导演”是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拍摄条件非常简陋、艰苦,又缺乏经验的条件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这些影片中的一部分是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但是,从艺术技巧而言,“第一代导演”还不了解什么是电影,他们往往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第一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是张石川(1889—1953)、郑正秋(1888—1935)。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以及早期最有影响的《孤儿救祖记》等都出自他们两人之手。但两人相比,郑正秋比张石川更有艺术主见与追求,张石川的制片方针是“处处惟兴趣是尚”,郑正秋则提出影片不仅要迎合观众,而且要引导观众的欣赏趣味。他的影片故事性强,结构严谨,戏剧冲突较强。特别是后期的《姐妹花》十分注重故事的雅俗共赏,表演的朴素细腻,导演手法的自然流畅,使得该片在上海新光影院上映创下连映60天的记录。
风格特点一:丑陋. 冯小刚的电影基本讲述的都是男人的故事。可能由于他自己长得有点寒碜,轮到他挑选男演员,给人的观感都有点 ...
风格特点二:善良. 如果说丑和贫嘴都是冯小刚电影中的男演员给人的表面形象,那看过电影后,就会发觉那些人物心地都很善良。
风格特点三:黑色幽默。冯小刚生活的年代正是在文革影响深远的年代,自嘲式的台词,映射社会的情节,以其独特的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相互来,既俗又有点高雅,观众看了觉得好玩,又从中获得启发。
电影风格:
冯小刚属于中国第一代导演,既有共性又有我以上说的个性。
第一代导演活动的时间大体上是在世纪初到20年代末。这段时间涌现的导演总计约一百人左右,其中以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为代表,活动的时间大体是在本世纪初到二十年代。“第一代导演”是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拍摄条件非常简陋、艰苦,又缺乏经验的条件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这些影片中的一部分是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但是,从艺术技巧而言,“第一代导演”还不了解什么是电影,他们往往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第一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是张石川(1889—1953)、郑正秋(1888—1935)。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以及早期最有影响的《孤儿救祖记》等都出自他们两人之手。但两人相比,郑正秋比张石川更有艺术主见与追求,张石川的制片方针是“处处惟兴趣是尚”,郑正秋则提出影片不仅要迎合观众,而且要引导观众的欣赏趣味。他的影片故事性强,结构严谨,戏剧冲突较强。特别是后期的《姐妹花》十分注重故事的雅俗共赏,表演的朴素细腻,导演手法的自然流畅,使得该片在上海新光影院上映创下连映60天的记录。
关于山寨旅游景点闹剧和中国十大山寨景点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山寨旅游景点闹剧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中国十大山寨景点、山寨旅游景点闹剧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3801085100@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dnctw.com/yinshiyangsheng/slys/15038.html
相关热词:
时间:2024-07-12
时间:2024-09-27
时间:2024-10-24
时间:2024-11-26
时间:2024-11-18
时间:2024-09-02
时间:2024-10-15
时间:2024-11-11
时间:2024-07-06
时间:2024-06-13
时间:2024-08-12
时间:2024-09-09
时间:2024-11-04
时间:2024-07-14
时间:2024-07-17
时间:2024-11-03